文章目录[隐藏]
此篇文章叙述了中国数字化企业(企业数字化和数字化企业)相关文字、图片、最新资讯等各方面信息。
数字化规划与管理学的到底是什么
用数字化的方法和管理学结合,促进管理学和管理方法的实现数字城市是从工业化时代向信息化时代转换的基本标志之一。它一般指在城市"自然、社会、经济"系统的范畴中,能够有效获取、分类存储、自动处理和智能识别海量数据的、具有高分辨率和高度智能化的、既能虚拟现实又可直接参与城市管理和服务的一项综合工程。 数字城市所必需的关键技术包括:超大容量超高速计算机、科学计算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卫星图像分析与3s技术、宽带卫星通讯技术、atm(异步传输模式)、网络技术、互操作系统、元数据等。数字城市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包括城市规划学、城市网络学、城市地理学、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城市统计学、城市生态学和城市管理学。因此,无论从科学的定义上,还是从管理的定义上,数字城市均可视作是人类发展的台阶式进化,其中既包含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方式和人际关系的社会经济变革,也包含着政府决策、政府管理、政府服务和廉政建设的革命性进展。中国数字城市的建设,将对中国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对国家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对中国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从宏观层面上进行思考,有五个战略要点应当加以集中关注。 1.数字城市信息基础设施的规划,是实现数字城市的战略准备 数字城市信息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以及设计可以表达倩息基础设施完善程度的"数字覆盖率"、"数字分辨率"、"数字传输速率"和"数字鸿沟差异率",是任何一个城市进入数字城市的先决条件和战略准备。一个城市的数字化水平,首先取决于它的息获取能力,以及与该能力有充分联系的信息产生、信息传递和信息应用等各个环节。数字城市信息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其中心始终围绕着城市对于信息获取总能力的持续提高。2.城市基础数据库建设,是数字城市建设的战略基础 一个城市的信息化程度,从源头上取决于该城市基础数据库的容量、速度、便捷牲、可靠性、可更新能力和智能化水平。从宏观上去考察,一个数字城市的基础数据库至少应包括以下10项内容: (1)数字人口(户籍)管理:针对衡量城市人口整体状况的各项基本指标,特别是人口结构、人口素质、人口动态变化、个人身份识别、个人信用档案、人的户籍管理、人的基本生理指标、人的职业流动等,从宏观管理到微观管理应当有全面的记录。(2)数字土地(地籍)管理:主要对城市规划:土地利用、地形地貌特征、城市空间布局、城市图形、地产价格及其动态变化、城市土地级差地租动态变化等,一直到门牌、户型、街道、城市基础设施(能源、交通、通讯、自来水及排污管道等)的动态记录和识别。 (3)数字经济管理:主要针对贸易、企业、工商等的经济增长、统计报表等,做出实时的记录和存储。 (4)数字金融管理:涉及政府、企业、国际贸易、股票交易、债券、保险、投资、个人信用、供销支付等的电子管理。 (5)数字社区管理:对每一个社区的家庭、健康、教育、娱乐、社区活动、社区建设、社区服务等,做出系统的记录。 (6)数字环境管理:对于城市中环境污染源、治理状况、环保设施、环保产业以及城市生态、城市绿化、城市园林等的系统档案。 (7)数字文化管理:包括网络敦教育、远程医疗、数字图书、数字出版、数字新闻、多媒体娱乐等。 (8)数字交通管理:立体化、智能化、自动化的交通网络管理。 (9)数字灾害管理:城市火灾、洪灾、风灾、地震、交通灾害、管道泄露、地面沉降等。 (10)数字犯罪管理:城市安全、罪犯识别等。 通过以上10大类的城市数据库建设,将为促进数字城市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加速电子政府的建设,应当成为数字城市建设的战略主导 数字城市建设中,电子政府是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提升政府施政水平,优化服务功能的最佳选择。同时也是提高政府办公透明度、实现公正廉洁和有效监督重要工具。因此,数字政府是数字城市建设中占有战略主导地位的一项任务。4.全方位的电子商务架构是数字城市建设的战略核心 数字城市的最大服务对象和需求用户是关于电子商务的全面建设。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与加速发展,联系到千家万户和每个公民的切身需求,电子商务系统的全方位、多等级和虚拟化建设,将成为未来城市发展活力的具体体现之一。 电子商务建设的关键和难点,集中地体现在如何完成“物流、信息流、货币流”三者的有机匹配和统一网络化。在城市商业行为中,创造一个"公信、稳定、安全、有序、高效"的虚拟商业环境,把每个人、
什么是dublin core?
都柏林核心技术( Dublin Core Technology)
Dublin Core是国际组织Dublin Core Metadata Initiative拟定的用于标识电子资源的一种简要目录模式。它一出现就被北美、欧洲、亚洲和澳洲20多个国家认同,不仅图书馆、博物馆,不少政府机构、商业组织正在或准备采用。
它的产生,是由于制订者从传统的图书馆读者通过卡片目录查询、借到所需图书的办法得到启示:在网络上检索电子资源,也可以借助于反映这些电子资源的目录信息。于是Dublin Core 的拟定者们参照图书馆卡片目录的模式,制定了十五项广义的元数据(Metadata)。这些数据是:
1. 名称(Title)
标识:Title
定义:分配给资源的名称。
解释:使资源为众所周知的有代表性的正规名称。
2. 创作、制作者(Creator)
标识:Creator
定义:制作资源内容的主要责任实体。
解释:创作、制作者包括个人、组织或机构。
应该是用于标识创作、制作者实体的具有代表性的名称。
3. 主题及关键词(Subject and Keywords)
标识:Subject定义:资源内容的主题。
解释:用以描述资源主要内容的关键词语或分类号码表示的有代表性的主题词。
4. 说明(Description)
标识:Description
定义:有关资源内容的说明。
解释:该说明可以包括但并不限于:摘要,内容目次,内容图示或内容的文字说明。
5. 出版者(Publisher)
标识:Publisher
定义:制作资源有重要作用的责任实体。
解释:如包括个人、组织或机构的出版者。
应是用于标识出版者实体的有代表性的名称。
6. 发行者(Contributor)
标识:Contributor
定义:对资源内容负有发行责任的实体。
解释:发行者包括个人、组织或机构。
应是用于标识发行者实体的有代表性的名称。
7. 时间(Date)
标识:Date
定义:与资源使用期限相关的日期、时间。
解释:资源产生或有效使用的日期、时间。推荐使用ISO
8601[W3CDFT]定义的编码形式,跟随的是YYYY-MM-DD形式。
8. 类型(Type)
标识:Type
定义:资源内容方面的特征或体裁。
解释:类型包括种类、功能、体裁或作品集成级别等描述性术语。推荐从可控词表(如Dublin Core Types[DCT1])中选用有关术语。对于资源物理或数字化方面表示,采用"格式"项描述。
9. 格式(Format)
标识:Format
定义:资源物理或数字化的特有表示。
解释:格式可包括媒体类型或资源容量。也可用于限定资源显示或操作所需的软件、硬件或其它设备,如容量包括数据所占空间和存在期间。
10. 标识(Identifier)
标识:Identifier
定义:依据有关规定分配给资源的标识性信息。
解释:推荐使用依据格式化标识系统规定的字符或号码标识资源。
如正规标识系统包括统一资源标识(URI),统一资源地址(URL)、数字对象标识(DOI)以及国际标准书号(ISBN)、国际标准刊号(ISSN)等。
11. 来源(Source)
标识:Source
定义:可获取现存资源的有关信息。
解释:可从原资源整体或部分获得现有资源。建议使用正规标识系统确定的字符或号码标引资源来源信息。
12. 语言(Language)
标识:Language
定义:资源知识内容使用的语种。
解释:推荐使用由RFC1766定义的语种代码,它由两位字符(源自ISO639)组成。随后可选用两字符的国家代码(源自ISO 3166)。如"en"表示英语,"fr"表示法语。
13. 相关资源(Relation)
标识:Relation
定义:对相关资源的参照。
解释:推荐用依据正规标识系统确定的字符或号码标引资源参照信息。
14. 范围(Coverage)
标识:Coverage
定义:资源内容的领域或范围。
解释:范围包括空间定位(地名或地理座标),时代(年代、日期或日期范围)或权限范围。
15. 版权(Rights)
标识:Rights
定义:持有或拥有该资源权力的信息。
解释:版权项包括资源版权管理的说明。
版权信息通常包含智力知识内容所有权(IPR)、著作权和各种拥有权。如果缺少版权项,就意味着不考虑有关资源的上述版权和其它权力。
纵观上述15项元数据,可以看出:首先,它比较全面地概括了电子资源的主要特征,涵盖了资源的重要检索点(1,2,3项)辅助检索点或关联检索点(5,6,10,11,13项),以及有价值的说明性信息(4,7,8,9,12,14,15)。其次是它简洁、规范。这15项元数据不仅适用于电子文献目录,也适用于各类电子化的公务文档目录,产品、商品、藏品目录,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Dublin Core解决了电子资源的标准问题,但技术实现手段可能有多种。但在图书馆领域中使用的最多、效果最好的是XML和RDF这两种技术手段。请在参看相关研究网页。英文名称:Dublin Core(缩写:DC)
中文名称:都柏林核心元数据
设计维护:由美国OCLC公司发起,国际性合作项目Dublin Core Metadata Initiative设计,参与合作项目的机构共同维护,每年召开workshop,并在会上提出新的修改意见。
设计时间:1995年3月
设计地点:一次国际性研讨会上,在OCLC公司总部所在的Ohio州Dublin市召开
版 本:最新版本为version 1.1,1999年7月2日发布执行
都柏林核心元数据是一个由OCLC、NCSA(美国国家超级计算机应用中心)于1995年3月联合发起,计算机专家、网络专家和图书馆专家等人员所组成的非正式小组开发的,目的是要建立一个广泛的元数据元素集,可以描述任何网络信息资源,并足够的简单以至任何作者无需专门的培训就可以创建自己文件的元数据。
DC元数据的组成元素被确定为15个,即:Title(题名)、Creator(创建者)、Subject/Keywords(主题/关键词)、Description(描述)、Publisher(出版者)、Contributor(其他责任者)、Date(日期)、Resource Type(资源种类)、Format(款式)、Resource Identifier(资源标识符)、Source(来源)、Language(语种)、Relation(关系)、Coverage(覆盖)、Right Management(产权管理)。在实际应用中,仅仅依靠这15个基本元素是不够的,必须加以修饰限定和进行若干子元素的规范描述。为了保证互操作性,在进行修饰限定或子元素规范的时候,不能改变元素本身的定义,不能重新对基本元素做出解释,而只能根据自己团体和行业的需要对DC元素进行修饰限定和规范。目前,有关DC的修饰限定主要有三类:模式体系(Scheme)、语种描述(Language)、属性类型(Type)
读了文章中国数字化企业(企业数字化和数字化企业)有什么相关的感受或者感悟没,都可以联系我们叙说。